我相信同样信念的人会产生一种互相吸引的磁场而聚在一起,正如古人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希望能在这个小小的部落里聚集一班对教育有热诚的人分享教育路上的种种,互相勉励。教育改革与进步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需要一群人。
RSS

2010年3月19日星期五

脑力开发的迷思

脑力开发的「破」与「立」

陈歆怡

对父母而言,只要听到如何激发孩子的潜能、如何开发孩子的脑力等话题,恐怕都会心头一凛,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点”、“错过学习关键期”,只盼找对教法延请名师,让心肝宝贝提早“开窍”。

  先听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在下班时刻的捷运上斥喝孩子:“我这么辛苦赚钱,你不好好读书,花了这么多钱补习,怎么还是补出这个烂分数?你实在笨得跟猪一样!”

  由于音量太大,同车乘客都好不尴尬,谁料孩子突然爆出一句:“如果我是猪,那你就是猪母!”哄堂大笑之际,(其实一点也不笨的)孩子赶紧逃到隔壁车厢,徒留母亲在原地发楞。

  这个真实故事引自中央大学认知神经科学所所长洪兰在“学前教育”杂志的专栏文章,意在提醒天下父母:“别小看你的孩子,关心与鼓励,才是孩子最佳的脑力开发器。”

  揠苗助长的新闻在台湾社会屡见不鲜,去年10月爆发的台南市“麦得国际心智研究机构”事件──家长花数十万元送孩子到潜能开发营,结果竟然是用吞火、走碎玻璃等来“锻鍊心智”──看似极端扭曲,其实只是“潜能开发”论述长期膨胀的冰山一角,也显示一般大众对潜能开发的认识有待加强。

  大脑理论VS.潜能开发

  为了辨别“潜能开发”论述的虚与实,不妨简单回顾一下大脑╱智力理论的发展历程与儿童教育的关连。

  一百多年前,心理学家提出了“智力商数”的概念与标準化的测试方式,以衡量人在其年龄阶段的认知能力。

  智力测验的缺点,是忽略了每个人心智状态的特性及学习策略的差异,直到1983年,哈佛大学教授豪尔.迦纳提出了“多元智慧论”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都具有7种不同强度的智慧组合,包括语文的、逻辑╱数学的、空间的、肢体╱动觉的、音乐的、人际的及内省的智慧,所以教育者的当务之急,就是找出受教者的长处,“因材施教”。

  近20年来,随着神经科学的研究进展,先进国家纷纷推动心智与脑的教育研究计画,并且把脑科学中,有关情绪、发展历程、动机、荷尔蒙和行为之间的关係等新发现,融入在课程改革和教学方式上。

  迷思与争议

  然而,即便多元智能观念与神经科学的崛起,对儿童教育的影响已有几十年历史,直到目前为止,许多问题仍然常常在教育上引起争议。其中最常见的包括:

  1、“人脑”大部分都没开发,放着不用太可惜了?

  有些幼教业者宣称,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只动用到10%的脑细胞,只有用对方法,才能让大脑全部派上用场,这就是所谓的“潜能开发”。

  对此,洪兰反驳,“大脑所有部位都有用,且功能随时调整,不会毫无功能,也就没有多出来的脑可以再去开发。”不过,大脑的确是“用进废退”,常用的区块会增大,久不用的地方则会被别的区域挪用。

  举例而言,美国有个实验,请大学生到实验室来学杂技团的拋球,受试者先扫描一次大脑,再练习到能同时拋接3个球、并持续一分鐘不落地才停止,这时再扫描一次大脑,然后请受试者回去休息3个月不碰触球,再回到实验室来扫描一次大脑。

  当实验者把3张不同时期的大脑图摆在一起,很明显地看出,第2张图的顶叶掌管空间运动的地方血流量增多、区域变大;3个月不练习,那个区块又缩小。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1分天才,9分努力,成功的人不一定绝顶聪明,却一定都是锲而不捨、有毅力的人,”洪兰指出。

  2、幼儿3岁前是“学习关键期”,错过了就来不及?
  
一世纪以前,神经科学的祖师爷雷蒙蒙卡哈曾立下一个生物教条:“大脑的神经元,死了就不能再生。”时至今日,儘管科学早已证明这个教条是错误的──人脑神经元的确可以再生,人类到老都可以学习新事物,但仍有后继者执着于探究大脑是否有学习的“关键期”?论述的依据是:由于婴儿期脑细胞间的连结数量(突触密度)会遽增,并于3岁达到高峰,因此推论这段“突触新生历程”或许正是学习的关键期。

  基于上述,许多业者为了引发父母的焦虑感,故意喊出“3岁定终生”的口号,提供各类标榜提升幼儿智能的课程,让深怕孩子会“输在起跑点”的父母忙不迭地花大把钞票将孩子送去。

  对此,东华大学课程设计与潜能开发学系助理教授李岗认为,标举“3岁”只是噱头,事实上,孩子的学习或许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重点,但过程是连贯的,而且“一直都很关键”──从出生后,所有的亲子互动和周遭环境,所有“人与人”、“人与环境”的相处,都会对孩子带来长远影响,但若因此认定“越早学习一定越好”,却也是一种迷思。

  错误的开发是一种破坏

  很多父母为了要不要送孩子去才艺班而烦恼,李岗则以3个层面做提醒。

  第一,父母要问自己的动机,“我送孩子去学,到底是要圆自己的梦,满足自己的虚荣?还是真的要『开发』孩子的潜能?”

  第二,孩子去学的动机又是什么?他真的很有兴趣?学得很快乐、很享受?还是他只是为了讨你的欢心勉强去学?

  第三,老师的上课方式如何?是鼓励自由和创意的?还是训练式的?


  对于幼儿才艺班氾漤,李岗强调,人类的学习是从“统整”慢慢过渡到“分化”,例如四、五岁正是孩子感官快速发展的阶段,但这时的学习应该以“综合式”的基础训练为主,例如带他玩可以边唱边跳边做角色扮演的“唱游”,让他的听觉、视觉、触觉和肢体一起活动,同时探索自己和别人之间的关係,而不一定是乖乖坐在高椅上弹钢琴,更不应强迫孩子“关闭”其他的感官,而让他觉得枯躁难耐。

  3、“潜能开发”很专业,因此应该由说得出一套理论的专业者提供?

  这其实是关于潜能开发的最大迷思。不分国内外,越来越多教育专家提倡:良好的家庭生活与亲子互动,才是促进孩子脑力发展的最佳途径。

  “从脑神经学的角度来看,记忆、创造力、理解力是同步发射的神经迴路,而到处跑、到处玩的经验正能够促进神经连接的密度。”洪兰如是说:与其奔波补习、劳民伤财,不如放手让孩子尽情嬉戏,探询自己热爱的活动,“孩子的天职就是玩耍,青春一定要留白!”

  而现代家长与其迷失在琳瑯满目的潜能开发产品及课程中,不如拿回时间与自主权,好好听孩子说话,抱着孩子说故事,让孩子在爱和关怀中长大,有了安全感和自信心,自然能放手去探索这个世界,寻找属于自己的路。

摘自台湾光华杂志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