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同样信念的人会产生一种互相吸引的磁场而聚在一起,正如古人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希望能在这个小小的部落里聚集一班对教育有热诚的人分享教育路上的种种,互相勉励。教育改革与进步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需要一群人。
RSS

2010年1月26日星期二

教育改革要如何实施呢?

教改如果要成事必须以[公平、公正与公开]作为首要目标才能水到渠成。在教改的每一步骤与相关事物都必须符合[公平、公正与公开]的宗旨。如果没有这个首要宗旨,教改很容易就会被乖离了。如果要说哪一个地方能在教育上把[公平]发挥到极致的,那就非芬兰莫属也。公平非常重要,尤其是在大马这个多元种族,更显得扼要。

有了[公平]为方针,那么教改又应该从哪着手呢?我个人认为应该从教师方面着手。曾经读过Walmart的经营理念,里边有个故事非常适合用在教改上。话说Walmart的高层时常在会议室内开会以便能把Walmart经营得更好但会议后的方法都得不到什么好效果。这一举动令Sam Walton (Walmart创办人)非常不满,他把这些高层从公司房内赶出去超市,目的就是要他们接触第一手消息。Walmart的信条是“接触顾客的是第一线的员工,而不是坐在办公室里的官僚”。同样的,我们可敬的政府却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味的闭门造车。教师可谓是教育界的第一线员工,如果政府们能去各源流的学校深入了解并且把不同学校的教师纳入教改的行列,我想,得到的效果应该会更好吧!至少能在资源分配上也能看到不公平的存在吧!有些学校一个教师要教一班五十人但有些学校政府却宁愿被空着养蚊子。试想想,一位教师能教好五十位学生吗?能!把教育方法军事化,把学生们机械化吧!为了控制班级,学生们都要乖乖跟着教师的话,要是做法与其他学生不同将会被“军法处置”。这无疑是最有效的管制方法,但这是我们要的吗?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的创意将会被抹杀但未来的世界都是以创意来制胜的,在这种教育下长大的孩子真的能够应付未来的世界吗?为此,政府应该透过教研教改,培训一批骨干,带出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并建立新的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素质教育才能在学校教育中得以实施。

组织教师开展教改活动是有必要的。研究素质教育在课堂教学中的新特点、新结构、形成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新模式;研究更人性化的发展新体系以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

一是学校现行的管理导向,应改“成绩导向”为“过程导向”,重视教师的教学过程和学生的学习过程,以人为本。一个故事的精彩在于它过程中的高潮起伏,而不是在于它的结局。

二是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发学生智能,为学生将来走上社会继续学习建立更好的基础。

三是要培养学生们非学术的兴趣,如:各类运动、音乐、课外活动等,而这些非学术性的兴趣不应该被打分数,或成为争取升学率的工具。学生应该在欢乐的气氛中学知识,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四是要因材施教和层次分类推进教学法,让不同特点的学生都能尝到成功之乐,学有所长。在芬兰,教师们会以学生的不同而创出不同的教学模式。例如,一些学生在课堂上更本都吸收不到教师所教的数学与英语,芬兰的教师会与一些商家配合,让学生们去体验当收银员或侍应来锻炼他们的数学与英语掌握能力。

五是要让学生习惯学习,使学生不但现在爱学习,而且将来在离开学校后也爱学习。

六是要让教育与本地经济建设的接轨,让学生学以致用,学习于现在,使用于将来。从而达到提高学生素质和提高公民素质的目的。

没有研究就没有改革,没有改革就没有进步。纵观一些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改革,他们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如不实施素质教育,一味地沿着应试教育的轨道运行,教育将走向歧途。教改虽难但我们的文化传承、国家未来的发展都得靠这些未来的栋梁所以公平的素质教育是必须的。


*题外话,谢谢大家来看我的文章也希望支持者能点击以下的广告以为我赚取些许稿费吧!里面的礼物也满特别的,情人节要到了,你们也可在那儿买礼物送给你心爱的人哦!




2010年1月11日星期一

教育需要鞭打吗?《第56号教室的奇迹》



人类从远古到现在都不停的在进步,而文字与语言的创造令人类文明跨前一大步。原始人会以武力打斗来争取食物与地盘但因为文字的出现创造了道德与律法。人类开始以言语上的道理与律法来说服他人,但以鞭打之名来教育一个人,那么人类文明岂不是开倒车了吗?

摧毁一栋楼只需短短的几分钟但建起一栋楼却需要数年时间;同样的,以鞭打来抑制远比说教来得快,可是犯错的学生是因为知错而不再犯还是委屈于你的权威而不再犯呢?你们可以想想之前政府所要实施的后座乘客必需绑安全带不然将被重罚,可是人们都没有理会后座乘客绑安全带的意义反而是看到交警避免被罚才马上绑安全带。大家看到问题出在哪里吗?

我建议大家读雷夫老师所写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里面有提到人格道德循序发展的六阶段。



第一阶段:我不想惹麻烦
第一阶段的思考是以恐惧为基础,而我们要孩子有良好行为表现的最终目的,是让他们相信这样做是对的,而非只是害怕惩罚或是用来交换奖赏。以互相信任代替恐惧为首要动机。

第二阶段:我想要奖赏
我们要让孩子知道,行为得宜是应该的,不许给予奖赏。

第三阶段:我想取悦某人
孩子为了取悦家长或老师会为孩子带来更大的压力。孩子们迫切的想取悦家长而依照他们的期望做选择但这样长大的孩子会倍感沮丧,他们无法了解为什么对生活如此不满。

第四阶段:我要遵守规则
规则固然有其必要性,然而在我们敬仰的英雄中,有许多之所以能成就伟业,正是因为他们不守规则。我们必须让孩子了解和明白规则之余也要把眼光放远,不受班规所限。人的一生中有时并无规则可循,更重要的是,有时规则根本是错的。

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
你永远无法了解一个人,除非你能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事务,除非你能进入他的身体,用他的身体行走。让孩子们对周遭的事产生同理心是很难的但我们必须这么做。

第六阶段: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
这一阶段是最难达到也是最难教的,孩子们必须自我内化而创出自我的原则来遵守。身为教师能做的是带领孩子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一套原则并奉行。

我很喜欢书里面其中的几句话:一定要时时从孩子的观点看事情,不要把害怕当作教育的捷径。我们对孩子有很高的期许,并且尽力而为。正因为孩子的无法无天,所以我们需要提高期望,不能让无可救药的行为迫使我们降低标准。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生命教育--小昭芊

在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报章上的一篇新闻令我感动。小昭芊--一个天生没有双臂的小女孩,竟然能够以脚代手来做事。他的遭遇感动了许多人,也令许多人觉得自己其实是很幸福的而且也令自己认识到生命的意义。很喜欢之前星洲副刊里对生命教育的注解:“如果生命是一首歌,而生命教育就像声乐里的和弦,能拨动你的心弦,让你的人生乐谱因爱而动听。生命教育,追求的不是分数、成绩,它是教你了解生命、热爱生命、尊重生命、心灵成长。。。“ 对于小昭芊的故事,你又有何看法呢?





照片转自中国报

小昭芊令我想起早一阵子在facebook所看到的一个影片。影片的主人翁是个没有手和脚的26岁青年,他是Nick Vujicic。他热爱生命、享受生命,而且根本不把自己有缺陷的外形当一回事,还时常揶揄自己的脚为“小鸡腿”。他身体有缺陷可是生命在他眼中却是精彩的,反观有很多身体完好的却常常说不懂活着的意义。



生命教育--必须懂得愛自己和珍惜生命;不管命运是如何,我们就是要改变它,使它更加美好。

第二篇文章上报了![教育是“先见林,再见树”]

先见林,再见树--这句话很有意思!在陈之华的书里就有提到她对芬兰教育的看法,而“先见林,再见树”已经可以带出芬兰教育的精髓和特别之处。学习应该宏观整个情况,而不是一味的着重在繁文缛节的细节上。这样不但会费时而且会令人在还没体验到乐趣时,已经对其失去兴趣了。



原文[教育是“先见林,再见树”]:
我想这个填鸭式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华小,其实这个方式是充斥着整个亚洲国家的教育体制。

曾经,我有位三年级的补习学生就碰过这个问题。他的学校老师要他把一个故事背起来,然后参加演讲比赛。可是,这个学生对文字的认知却是很弱的,所以怎样也背不起来。但,他的学校老师却逼迫他在限期内背好,如不,就会被处罚。

为了避免他被处罚,我就以我的方法来帮助他。我这个学生对图画和色彩是很敏感的,所以我就以漫画的形态把故事画了出来再解释给他听以让他明白整个故事。他用了大概2个小时就把故事了解与背好。虽然,文字上只与原文有80%相似但内容却是100%一样的。不过,几天后他却告诉我,他的老师不接受而且一定要他把100%的原文背好,不然就见家长。这个做法对吗?演讲的目的是什么?读故事的意义与乐趣又何在?人是需要思考的,一味的拷贝与复制是没意义的。如果如此,人和录音机或复印机又有什么分别呢?

在这,我不得不提芬兰的教育概念:「先见林,再见树」。「先见林,再见树」,能让孩子先尽快体认到整个课程或学习目标的全貌与概念!而我们所熟悉的「先见树,再来望林」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人就决定在漫长、重细节的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树木望见整座「森林」风貌的喜悦!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差。但是,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却可能会截然划分为「快乐」与「痛苦」两种!让孩子在一个快乐或痛苦的氛围下学习就全凭你的选择了!

2010年1月6日星期三

我的文章上报了![教育是不分彼此的]

很高兴,我的文章被刊登在《星洲日报》的《新教育》里头了。我觉得很欣慰的是星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给读者来分享我们对大马的教育评价。我确切的希望大马的教育能够有所改革,也希望教育不再被政治家利用为政治筹码。从一位朋友身上得知,原来芬兰早在1919年修订了原本的基本人权保障对象的宪法:“具有芬兰市民权者(citizen)扩大为『居住』在芬兰的人(people):禁止因性别、年龄、出身、语言、宗教、信念、理想、健康状况、残障而形成之歧视,强调『任何人』皆不受到经济资源不足之限制,保障人人具有接受基础教育及更高教育之权利。”希望大马的教育能以此为借镜吧!



原文[教育是不分彼此的]:

我本身是个教育工作者。我觉得这种政策无疑是让教育开倒车,让分数来标签每个孩子。

我个人十分钦佩芬兰的教育理念,他们标榜着"平等"和"珍视每个孩子"。无论在任何城市或小村子、贫穷或富有,芬兰的人民都能得到同样素质的教育设施与基础。芬兰没有所谓的"精英班"、孩子满七岁才入学,学校没有制服、没有督学、毫不标榜精英培养、考试次数不多、学校不做排名、老师不作绩效考核等等但他们的教育水平却是世界第一。

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去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所有的评估与考试,都是为了让学生知道从哪里去自我改进,提供日后成长的基础与学习能力进步的空间,从来就不是要去挫折学生与老师的士气,和成为讥评他人落后、不长进的工具。

在芬兰,人人都应被赋予相同的机会,而不强调要赢在起跑点上!因为那只是跑百米的冲刺,不是真实人生的马拉松;况且,谁要是在马拉松的起跑点上就争先要赢,那通常是最后的输家。人生真的不是一场需要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学习,不是为了夺冠军,争第一,而是为了培养终生学习的能力与习惯。想一想,在大马有多少人在出了社会工作后,还会不断读书、学习与进修呢?从这点你就能知道大马的教育制度问题。

为了更容易分出“好学生”而把A再分出A+來,那么A+的考生就是“好學生”吗?那么B到E的又是什么学生呢?

*P/S: 推荐大家看一看 《芬兰教育,世界第一的秘密》和《第56号教室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