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相信同样信念的人会产生一种互相吸引的磁场而聚在一起,正如古人所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希望能在这个小小的部落里聚集一班对教育有热诚的人分享教育路上的种种,互相勉励。教育改革与进步不能只靠一个人,而是需要一群人。
RSS

2010年1月7日星期四

第二篇文章上报了![教育是“先见林,再见树”]

先见林,再见树--这句话很有意思!在陈之华的书里就有提到她对芬兰教育的看法,而“先见林,再见树”已经可以带出芬兰教育的精髓和特别之处。学习应该宏观整个情况,而不是一味的着重在繁文缛节的细节上。这样不但会费时而且会令人在还没体验到乐趣时,已经对其失去兴趣了。



原文[教育是“先见林,再见树”]:
我想这个填鸭式的问题不应只局限于华小,其实这个方式是充斥着整个亚洲国家的教育体制。

曾经,我有位三年级的补习学生就碰过这个问题。他的学校老师要他把一个故事背起来,然后参加演讲比赛。可是,这个学生对文字的认知却是很弱的,所以怎样也背不起来。但,他的学校老师却逼迫他在限期内背好,如不,就会被处罚。

为了避免他被处罚,我就以我的方法来帮助他。我这个学生对图画和色彩是很敏感的,所以我就以漫画的形态把故事画了出来再解释给他听以让他明白整个故事。他用了大概2个小时就把故事了解与背好。虽然,文字上只与原文有80%相似但内容却是100%一样的。不过,几天后他却告诉我,他的老师不接受而且一定要他把100%的原文背好,不然就见家长。这个做法对吗?演讲的目的是什么?读故事的意义与乐趣又何在?人是需要思考的,一味的拷贝与复制是没意义的。如果如此,人和录音机或复印机又有什么分别呢?

在这,我不得不提芬兰的教育概念:「先见林,再见树」。「先见林,再见树」,能让孩子先尽快体认到整个课程或学习目标的全貌与概念!而我们所熟悉的「先见树,再来望林」的教育模式,却有可能在还没有机会见到森林时,不少人就决定在漫长、重细节的过程中,感到疲惫不堪而半途而废,错过了能透过一株株树木望见整座「森林」风貌的喜悦!

其实,没有任何一种方法是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差。但是,学习的过程与效果,却可能会截然划分为「快乐」与「痛苦」两种!让孩子在一个快乐或痛苦的氛围下学习就全凭你的选择了!

0 评论: